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
——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近日,《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印发。这是新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省委一号文件,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
2022年,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有效应对疫情复杂形势、历史罕见旱情、市场行情波动等多重挑战,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三农”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要求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了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
省委一号文件共9个部分35条,既是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将文件重点任务进行了分解。下一步,将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大政策、重点任务和重要改革措施落地落实。
书写农业强国建设的湖北答卷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全局,对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阐述,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湖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7年位居全国第一,油菜籽、茶叶、蔬菜和生猪产量均稳居全国前六位,是我国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在全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在中西部省份率先建成农业强省,书写农业强国建设的湖北答卷。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地块,各市县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重要牵引,开展吨粮田创建,挖掘再生稻、双季稻等扩面增量潜力,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升油菜、油茶等油料产能,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
二是坚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方面,要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要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夯实“三农”持续向好的制度基础。
三是突破性发展乡村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持续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深入实施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动产业向县城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
四是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格市县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补充的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产能不降。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350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快“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采取更大力度、更有针对性的举措,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一是守底线。压紧压实各地各部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做好兜底保障。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二是增动力。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和就业帮扶两个关键,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重点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
三是稳政策。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在人才、资金、土地、项目等方面持续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倾斜。持续做好区域协作和省直单位定点帮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形成防止返贫工作合力。发挥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民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65下降到2.16,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还不小,农民增收动能有所减弱,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广辟农民增收门路,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是稳定外出务工收入。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是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要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把县域经济打造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挖掘经营增收潜力。发展乡村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经营增效。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盘活利用闲置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益,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四是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把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增加农民在销售端的收入。
深入实施强县工程
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强县工程重点是促进农民增收,核心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缩小城乡差距。去年以来,各地围绕实施强县工程进行了积极探索。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省直有关单位,研究起草了加快推进强县工程的实施方案。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科学把握各县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切实提升县城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县城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力、吸引力。重点是加快县城产业集聚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县城建设,提高县城公共服务水平等。
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发展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增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服务体系,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促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完善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建设美好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评价,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条件,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通过实施强县工程,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不断夯实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基础。
强化组织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艰巨繁重,需要真刀真枪地干,需要真金白银地投,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确保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部署落到实处。
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战略地位不动摇,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将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等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统筹解决好“三农”工作中两难、多难问题。纠治“三农”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
另一方面,要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坚持金融赋能,推进农业保险持续扩面增品提标。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保障,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在符合条件的区域实施点状用地。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各地各部门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铆足干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荆楚篇章作出积极贡献!(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